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脚刚从中国引进40架歼-35隐身战机和红旗-19反导系统,可后脚态度立刻来了个360°大转变,宣布对中国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。
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・谢里夫此次在北京的行程,从各方面来看,收获颇为丰厚。他不仅敲定了 40 架歼 - 35 隐身战机与红旗 - 19 反导系统的军事采购巨额订单,还获得了 37 亿美元债务的延期偿付许可。飞行员甚至已经在中国接受训练,这份情谊,几乎可以说是固若金汤。
任谁也没料到,他刚一踏回故土,转头就对从中国进口的连铸坯料,发起了第二轮反倾销日落复审。这显然是想给中国钢材额外加税,故意给贸易往来设置阻碍。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:刚受了如此大恩,为何转头就“翻脸”?这究竟是忘恩负负义的“白眼狼”行径,还是背后另有难言的苦衷?
要看懂这出戏,得先明白巴基斯坦对中国军火的渴求有多么迫切。这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。近年间,邻国印度的军事力量持续扩张,法国的 “阵风” 战机与俄罗斯的 S-400 防空系统接连部署就绪,这使得巴基斯坦在国防层面的压力骤然加重了许多。中国的到来,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的及时。歼-35的隐身性能,可以有效穿透对手的防空网;而红旗-19,则专门克制印度那些让巴方夜不能寐的“烈火”系列弹道导弹。
这些装备,对巴基斯坦来说就是保命的底牌。中国不仅卖武器,延期债务,军事合作的深度也远超一锤子买卖。军购合同一签三年,后续的弹药、零件、维护保养,都得依赖中国。为防止技术外泄,合同里甚至有专门的“安全条款”,要求维修必须有中方技术员在场,战机系统里也加装了定位芯片。这既是自我保护,也是确保尖端技术不落入第三方之手。
那么,既然军事上如此依赖,为何转头就在贸易上“捅刀”呢?这背后,是巴基斯坦国内经济的巨大压力和无奈的政治盘算。
此次接受调查的连铸坯料,正是巴基斯坦建造房屋、修筑道路时所用的基础性建筑材料。凭借价格优势,中国钢材一度占据其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但巴基斯坦全国三百来家钢铁厂,一年到头能产出的钢材加起来才 600 万吨,国内要用到的量却有 800 万吨,这么大的窟窿,只能全靠从国外进货来补上。中国钢材价格比本地便宜15%,直接把本土钢厂逼到了生死边缘。这些厂商技术陈旧、成本居高不下,本就没多少利润可言,如今再被中国产品冲击,基本上难以维系经营了。
钢铁行业牵涉着十几万工人的饭碗,如果政府坐视不理,汹涌的民意足以掀翻内阁。因此,采取贸易保护措施,优先是给国内选民一个交代。
更深层的原因,则与印度的一记“断水”狠招有关。印度自顾自地终止了《印度河河水条约》的施行,这立马让巴基斯坦八成的耕地断了灌溉用水,小麦收成跌了一大截,棉花更是彻底绝收了。无数农民颗粒无收,怨声载道,抗议活动此起彼伏。
面对内部沸腾的民怨,巴基斯坦政府急需一个出口来转移矛盾。给中国钢材加征关税,既能让国内的钢铁厂安下心来,减轻社会层面的压力,又能在印度和本国民众面前摆出 “经济上自己做主” 的姿态,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做法。
不过,这种看似精明的操作,代价也不小。他们可能没算到,这一棒子下去,受伤的不只是中国钢企,自家的重点基建项目也跟着遭殃。中巴经济走廊里的高速公路、水电站这类工程,全因钢材价钱上涨,遭遇了成本猛增和工期拖后的情况,这反过来又给经济发展拖了后腿。
面对这种局面,中国的反应堪称大国典范。中国商务部只是回应“希望巴方依法公正调查”,没有升级事态,更没有采取激烈的报复措施。这并非软弱,而是基于对巴方困境的理解和长远的战略考量。中国深知,巴基斯坦的战略位置无可替代,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无法绕开的关键节点。这点儿贸易上的磕绊,根本撼不动中巴关系的底子。
当然,加征24%的关税,对每年向巴基斯坦出口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钢企来说,影响是实实在在的。然而,中国企业亦积极应对。部分企业着手于巴基斯坦建立合资工厂以实现就地生产;另有企业调整策略,将市场转向他处。况且,钢材出口仅占中国对巴总出口的不到5%,相比机电产品和基建工程的大头,这点损失尚在可控范围。
说到底,“军购归军购,贸易归贸易”的分割处理,在国际关系中并不罕见。美国把无人机卖给印度时,额外加了一条:严禁用在攻击巴基斯坦上;俄罗斯卖给土耳其 S-400 系统,也一直把软件的操控权紧紧攥在自己手里。
因此,巴基斯坦这出“变脸”大戏,恰恰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。它既要靠中国保障国家安全,又要平息国内矛盾,还要在宿敌面前维持脆弱的颜面。而中国则展现了足够的战略定力,明白维系这段关系的长远价值,远高于一时的贸易得失。